理论与实践的一点感想
  | 
 | 
作者:林庆穗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02  | 
 
 
 新课程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对此我借鉴一些经验,再加上最近的一些感想。  
 
    1、对语文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的认识 
       课堂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引导、启发、示范等集于一身的“导演”,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我即将成为一名老师了,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俗话说的好:养不孝,父之过。学不会,师之惰。我的知识、阅历都很浅。没有经验,更让我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在真正开始实践时,才真正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 
      一位有名的语文教师说:“成功的语文教育,根本依赖与教育者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才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令听者荡气回肠。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做根基,所谓课型、方法不过是花拳秀腿。”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如同“金字塔”,基厚而塔尖。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经史典籍,诸子百家,时代思潮,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天文地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体力行,为生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也要会背;要求学生会作文的,自己也会写。 
      一次教学论课,林老师说:一位老师不能回答学生认为愚公的子孙是否会继续移山的疑问。我是这么认为的:中国文化中有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我们的文化自然承载着民族思维、民族心理。所以愚公就是认为他的子子孙孙会继承父辈的遗志继续移山。这是我认为比较合适的解释。 
    2、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孔子说“因材施教”这是我国最早的教学理论,一直到现在,几千年了,仍被教育界所认可。孔子就是十分注意学生的言行,课上课下都注意观察学生,再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引导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莫始乎于言,莫动乎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用“言”用“声”去感动人,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和灵魂。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有机体中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的声情并茂,以情传情从而在教师的、学生、作者之间创造感情共鸣的良好氛围,就会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情趣,换位思考,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些都是学生情感的组成部分,因此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关系自然很融洽,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师生融洽相处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至于刚开始的讲台实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如果你处于一种压抑畏惧的心理,肯定是不行的。并且东西最好能内化,尽量是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怕了。还有要告诉自己——要兴奋要兴奋。状态自然就好了。还有就是如老师所说,真正为了学生,你的注意力恐怕深深被学生吸引而不是被紧张所吓倒。 
     星期四的晚上我们将赴菲律宾做志愿者的35位同学,每个人上了5分中的文化课,对比度很强。别看这区区的5分钟,在台下的我很是紧张,甚至直发抖。还好,我提醒自己我的内容是有意思有意义的,一上台我就有点兴奋。对于时间短的讲课内容就是要精而有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我站在讲台上时,当我开口讲话时,我突然有很强的意识,就是希望自己所讲的内容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些什么,而不是废话连篇。虽然紧张,可是我还是很留意底下同学的反映,我尽量放大声音,以较有吸引力的内容让他们安静地听我讲。还有一点是当天在教学论课上学到的:与学生互动。除了问问题,就是给予回答问题的同学及时的反馈。至少是眼神的交流。真是现学现卖,但是很明显我的方法还是显得单调。仅限于在整体回答中,找到要教给学生的问题的答案。并且我的语言还欠流利。我希望我以后的教师生涯是朴实的实在的。在我教的过程中,我在反思、思考我以前的老师的教学,思考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中,我真正开始学习……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