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  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之,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主要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次要  
空间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