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31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军队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 
 
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 
 
Ⅲ.课堂跟进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被称为       第一人。 
 
2.本诗写于      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      到      插队的情形。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迷惘,失落 
 
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 
 
    清楚,明白 
 
(二)段落层次 
 
1.第1节:开门见山,写           时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和离开时的          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            之情。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 
 
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Ⅳ.当堂练习 
 
1.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 
 
2.第4节说“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说出要发生什么事?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