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2题。(15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 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9.(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田间小路           (3)同“邀”,邀请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1)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1. B(B项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错误,应是“对桃源外的战乱,叹惋不已”) 
12.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