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愚公移山》教案12
  | 
 | 
作者:叶公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6-10  | 
 
 
 作者EMAIL:caobide@126.com 
 
       《愚公移山》教案 
      
        会宁县会师中学    曹必德 
  
教学目标; 
    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 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二、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	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a、“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            (通“直”一直) 
 c 、“阳”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 
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i、 汝心之“固”          (固执、顽固) 
j、“虽”我之死            (即使) 
k 、“何”苦而不平          (愁) 
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 
        a、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b、一词多意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3、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1) 杂然相许 
           (2) 杂曰。 
           (3)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  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c 、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五、	比较人物性格 
1、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智叟 
“献疑 ”        “笑而止 ”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2、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六、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  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七、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八、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二教时 
一、活动一: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二、活动二:网络新闻阅读 
                  王屋山下愚公村 
             (新华网 2000.09.30 17:06:03) 
     愚公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王屋山下,是一个仅有42户人家的小山村,是愚公的故乡。过去由于耕地少,这里的人靠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如今他们改变了昔日开山种地的传统,转向开发山地资源。村里半数以上的农户靠种植食用菌、编织苇席、加工药材获得收入,70%的农户购置了机动三轮车成了运输专业户,199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200元。 
思考与练习 
     愚公村的现代生活给我们哪些启示? 
活动三: 创新想象: 
 参考题目: 
         假如我是当代愚公 
         假如我是当代智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