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AIL:ldg_6412@163.com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研的现状与教学建议 
            东坡区教研室    李德刚 
  2008年9、10月份,我们按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部署,主要是采用听课、评课、查看学生作业、召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对太和、崇礼、白马、回龙、悦兴、山宝、复盛、新华、富牛、土地、松江、龙兴、苏祠等13所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调研,听课近40节,召开语文教师座谈会13次,培训教师近100人,查看学生作业本100余本,查看教师备课本20余本。通过查、看、听、访活动,对全区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教研进行了督促检查与指导。在教学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学校和教师的质量意识在增强,课堂绩效在提高,教师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试题研究上在下功夫;语文课堂教学总体在异彩纷呈;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明显加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在越做越好。 
  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1、加强了教学文本的朗读 
走进课堂,我们看到,许多老师都特别重视学生语文课本的朗读的教学。将文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情调;琅琅书声时时回荡课堂,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在朗读中让学生把握了内容,理清了思路,体会了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吸收了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了语文素养。太和初中朱婷婷、崇礼初中唐莎等,朗读教学不错。 
  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加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整合 
如语文课重视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教学,将课标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落到实处。太和初中朱婷婷在上七年级课文《蝉》时,开课就是听写词语并解释词义,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加以区别。古诗文教学重视了背诵默写,让经典诗文滥熟于心,用优秀文化、先进思想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加强语文与实际、实践的整合,运用语文知识学写广告词,写对联,仿句等,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师在学生学了《故乡》《藤野先生》后,给出上联:闰土麻木与吾隔膜,学生对出下联:藤野正直令我怀念。就是一个好例子。 
  3、集体备课、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许多学校语文组都是实行的集体备课,强化教材研究,加强课标学习。在苏祠初中,他们每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的教案,交集体讨论、修改,然后年级共同使用,这样既提高了教案质量,又分工合作,实现每一位教师的资源共享;在富牛初中,他们让年轻语文教师承担小说《杨修之死》的教学,共同探讨小说的教法与学法,人人向上课者提意见,让年轻的语文教师获益非浅。 
  4、课堂呈现方式多样 
许多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讲堂”变“学堂”。走进教室,琅琅书声时时回荡课堂,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有多媒体教学,有配音朗诵;有听写词语、有默写诗文、有对关键词句理解的讨论、有对精彩片段的朗读、有对精彩词句摘抄与点评;练题、讲解、议论、看书、整理、批注、听写、默写,交错相通。课堂成为学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 
  5、教师素养越做越好 
许多学校教师素养越做越好。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如龙兴一位教师上《信客》时,首先板书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逐一击破,教学层次分明。二是创新教法。如回龙初中一位教师上《隆中对》时,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第一课时先讲对前、对后,第二课时再讲对中,避免了教学的平铺直叙。再如富牛初中教师在上《杨修之死》,讨论杨修死因时,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心智,课堂十分火爆。三是教师普通话好,语言干净,提问巧妙,板书简洁。苏祠中学一教师在上《致女儿的信》时,黑板上仅10来个字,就将全文内容勾画出来,体现了教师好的素质。 
   二  、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师的教材培训要加强。特别是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他们对课标,教材没有整体的认识,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连课都备不来,备课本无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无板书设计,无课堂课后练习。学校教研活动应定时安排新教师的教师培训。培训的方式可开展讲座、听课、集体备课、走出去听课、参加省、市、区教学研究活动等。 
  2、学生的练习题要解决。现在课堂的练习资料花样百出,质量也不理想,不利于指导全区教学。有的课堂根本就无任何练习题,这难于成就学生的学业。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是课后练习涉及词、句的练习必须书面作业,并加以批改讲评;二是每个单元同年级要有一套综合练习题,限时完成,批改讲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作文每学期至少6次,配合教材综合性学习,加强训练,每次作文要有指导、有评改、有讲评。 
  3、教师的研究能力要提高。提高课堂绩效,关键在教师,正所谓“名师出高徒”。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考试,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加倍地去做。如研究教材,主要是研究课文本身是什麽?这里要回答三个什麽?即写什麽?(内容)怎麽写?(方法、技巧)为什麽写?(主题);课文本身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这个内容主要表现在单元导读、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杨修之死》就是要学习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构建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的文体知识。再者教师应多订杂志,关心时事,关注民生和社会,把课堂知识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