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 
二、            学生表演课本剧 
三、            指名朗读、背诵课文。 
四、            请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五、拓展延伸 
讨论: 
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2、讨论:“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六、师生小结: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附板书设计: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