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导学稿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6-07  | 
 
 
 叶扣国 河失镇中心初中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稿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教学  
 
程序 知识链接→新课导趣→自学探究→启发解疑→当堂训练→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拓展提升  
 
 
 
教 学 过 程  
 
一、新旧知识链接(5分钟)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言简意赅( ) 焚膏油以继晷( )  
 
不期( )而来 蓦( )然  
 
2、重要字词  
 
言简意赅 错综复杂 烦(繁)琐 实事求是 家喻户晓 阑珊  
 
3、议论文基本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订正  
 
二、新课导趣(1—2分钟)  
 
 
晚清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板书)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板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板书)此第三境也。”当代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著文认为所谓“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十分简练地高度概括了这三种境界的内核。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三、学生自主探究导引(15分钟)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第一部分(1—4)  
 
第一层(1)  
 
第二层(2—4)  
 
第二部分(5—10)  
 
第一层(5—8)  
 
第二层(9—10)  
 
2、浏览课文,作者究竟认为哪一点最重要呢?天资、勤奋、还是机遇?  
 
 
 
3、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订正  
 
四、教师重点、难点启发解疑(10分钟)  
 
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是如何逐层剖析的?  
 
(一)第一层:具体分析“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  
 
1.先谈天资:  
 
①天资和天才有何区别:  
 
 
 
②作者对天资问题持什么态度?  
 
 
 
③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2.谈勤奋:  
 
①作者对勤奋所持的态度:  
 
 
 
②补充一些例子:  
 
【贾岛苦吟】  
 
【曹雪芹落魄写红楼】 【巴尔扎克深居简出】  
 
3.谈机遇:  
 
①作者对机遇所持的态度:  
 
 
 
(二)第二层: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课堂笔记  
 
五、新知课堂检测(10分钟)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  
 
“吞”:  
 
“啃”:  
 
“品”:  
 
2、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  
 
 
 
3、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 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4、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订正  
 
六、师生课堂总结  
 
注意:名句背诵  
 
 
 
 
 
七、师生课后反思  
 
 
 
 
 
 
 
八、拓展提升训练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 ,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  
 
答:  
 
2、文中划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  
 
答:  
 
3、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  
 
答:  
 
4、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  
 
答:情 节:  
 
体验和感悟:  
 
 
 
订正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