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AIL:919775952@qq.com 
新课标下的高中写作分析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新课标颁布以后,引起巨大反响,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就写作做一分析。 
    现状分析: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学生这方面来说,真正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同学把写作当成负担。新教材又没有专门列出写作单元,有的同学甚至天真的认为是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习负担,不用写作文了。平时写作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认真,认为写作没用,不是不写就是敷衍了事,这是当前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两大症状,以至在考场上为了分数不得不写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像语言错误太多,感情虚假等等不一而足。 
    从老师这方面来说,写作也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误区,不知写作该如何教。这一点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相关文章就会发现,有的文章主张这样写,有的文章提倡那样作,处处强调创新,老师也没有标准讲评。再从批阅看,批改作文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一项工作,仅就错别字一项,有时批改的就连老师自己也不知对错。因此就有很多老师也把写作看成是一项负担了。布置了写作任务,学生反映不积极,批改的时候力不从心,批改的不详细,有的同学就认为老师对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不重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尽可能的少布置作文,学生尽量的少写甚至不写作文,陷入一个怪圈,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无从提高。 
有这样一个实例就很能说明上述现状。笔者曾布置过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多的内容可写,可以写祖孙之情,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可以写亲人对自己的感情或自己对情人的感情;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使自己感动的亲情故事;可以写成议论文,就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作一下阐述。可是这样一篇作文有的同学还认为没有内容可写,更有甚者竟然抄袭,让人哭笑不得。 
    策略分析: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写作课上,老师感到可以操作的往往是怎样审题,怎样拟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等等这些看似很有规律可循的内容,总是不厌其烦的大讲特讲,可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就在写作教学的这条死胡同眼看就要走到底的时候,新课标出台了。课程标准上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主写作被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了出来,摆正了写作主体的地位,把教师从支配地位上请下来,回到自己本来位置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指导学生收集素材,鼓励学生交流写作成果,使学生“愿意写”并“有内容写”。 
    文有法而无定法,写作写作,写就是作,作就是写,对于没有多少写作实践经验的中学生大讲特讲那些看似有规律的东西,结果只能把写作引上新的八股路上。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读书小组”,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目,小组集体通过购、租、借等各种方式找到一些经典书目,准备一个精美的读书笔记本,看到自己喜欢的先摘抄下来,对自己有所感动的就写一下感悟,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不定期的开展书评,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自觉的就写出了很多习作。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就是小组的名字,成立读书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写作,可为什么没叫“写作小组”或“读写小组”呢?就是因为担心有的同学看到“写”就感到是一种负担,采用了“读书小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同学们交流,他们也有相同的观点。顺便再提一句,成立“读书小组”对阅读与鉴赏也非常有利。比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已经有几个同学看过《红楼梦》,再研讨课文就有很好的表现,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对环境、细节等描写的分析,以及对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更深的感悟。 
    总之,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抒发性灵,表达真情;以人为本,因道习文,这就是新课标为写作教学指出的康庄大道。 
    结果分析:硕果累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真正贯彻写作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用一些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成长的珍贵日记,是性灵的自然流露,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对话,在认识、评价、对话中发现自身价值,积累思想,升华自我。在自由写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写作潜力,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创造出大量优秀的美作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