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反馈初探
  | 
 | 
作者:wlhdj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12  | 
 
 
 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反馈初探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  黄大进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意到认知目标的反馈。少数教师也注意到技能目标的反馈。而对情感目标的反馈则往往有所忽视。究其原因,除了那种根本没有把情感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中去的之外,大多数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情感目标反馈信息的显示方式与途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抛一方引玉之砖。 
    一般来说,情感目标反馈信息的显示方式有如下外部特征: 
    一、表情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总是伴随着由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器官的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瞳孔的变化等。并和中枢神经尤其是大脑皮质相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信号功能,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随之而来。加之中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地比较弱,故内心的情感体验易于外露。高兴时眉飞色舞,甚或手舞足蹈;忧虑时目光凝滞、双眉紧锁;愤恕时怒目圆睁、表情严峻;惊异时眉间舒展,目光炯炯,甚至嘴巴都张大了。教师可据此观察学生情感有没有达到预期深度。从而不断调控教学方法与速度。 
    二、言语征  “情动于辞发”,一旦学生对教材的内涵有了新的发现或为教材包含的思想内容所感染,或为教师出神入化的导引所点拨,均会产生表达的欲望,甚至不等提问就会情不自禁地语溢于口,或流露于作业练习尤其是文章之中。 
    三、行动征  情感目标在行动上的体现大量地显露于课外,且一般延时反馈。但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也是存在的。只要我们细致观察就不难发现。一次,我在讲“狼籍”一词的感情色彩时,发现一个学生在悄悄地整理桌上零乱的书籍、纸张、文具盒和茶缸等物。我朝他赞许地点点头。以示对他这一行动的肯定评价,并随之造一个例句:“XX同学以前课桌上总是文具书本狼籍,如今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家都要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其时又有几个同学在收拾字纸了。应该说,这就是“狼籍”一词情感教学目标反馈矫正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情感目标反馈的途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义”,就是教材蕴蓄的深刻的情感内涵。抒情性的散文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朗读训练的倾向比较普遍。代之以说教式的分析。 
    二、提问  提问是了解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有时不能根据表情动作确切地判断学生的内心体验,但通过语言却可以表露出来。当然,探测情感体验的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以联系实际、多向性、求异性的问题为好,切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式的提问,求得表面的异口同声式的课堂热闹,而看不到内心情感体验的反馈。 
    三、议论  课堂议论因其全方位的开放性(当然应该受议论的限制)而使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为普遍。部分差生和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表露情感体验的途径。 
    四、作文  “文以载道”。文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光镜。教材中的单元作文训练都与本单元教材有相应的联系。有效的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对达成该单元的情感目标起着重要的辅肋作用,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情境创设  情境就是产生情感的外部环境。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感染场。以加速深化情感体验。是达成情感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语文教学情境可利用图片展览、影视声像媒体、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来创设。 
    值得指出的是,情感目标反馈途径的畅通依赖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理解。教师对学生感染力的强弱是情感目标的反馈矫正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欲晓之以义,必先动之以情。如果老是板着面孔,以过分严肃、冷漠的“法官”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只能造成情感目标教学反馈过程中的障碍,使情感目标难以达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