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作文教学
  | 
 | 
作者:果木  上传者:admin  日期:11-12-27  | 
 
 
                  素 质 教 育 与 作 文 教 学 
                                 兰州三十三中 郭志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文更是在实践中锤练而成的。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方能形成。朱熹说:“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博采),一方面是说写(提炼),百炼成钢。魏书生在作文教学中将育人素质教育有机地揉和在一块,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让学生将感受到的东西、学过的知识流之于笔端,沉思于脑海.然后,通过说、写表达出来。这样,学生记得牢、学得活、多思、多想、多写、多练,学会学海拾贝、语林采英、积淀材料、提炼中心,写作时才会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精批细改”不利于素质教育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领导思想守旧,沿用旧习。用老眼光来看待语文教学,检查语义教师的工作,还是沿用老标准:作文中的错别字是否划出,是否有眉批,病句如何修改,文章是否画满圈圈,点点,杠杠,总批是否多,分数是否合适等。精批细改”的枷锁仍旧束缚着广大老师的手脚。 
    就教是而言,若教两个班的语文,每天早读、上课、至少三节课,如再有辅导,那就更苦。教师站的腰酸背痛,下来后,还得处理语文作业、周记。作文,只能安排到晚上或节假日。教师辛辛苦苦、一字一句“全面开花”,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有时间去认真想教案,认真想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如何认真写几篇论文,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再说,所谓“精批细改”无非就是找出错别字,在病句下划粗线.在警句、佳句下面加加点,正文旁加眉批,文末加总批,试想,即使才华再高的语文老师也休想从“精批细改”的泥潭中爬出来,还谈什么想一想“教改”呀,“育人”呐,这些大问题。 
    就学生而言,当学生拿到作文本时,首先关心的是分数多少,至于为什么能得高分,为什么得了低分,很少去琢磨琢磨,再说.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红字满篇“遍体鳞伤”,不仅不会想到这是老师的“心血”,反而认为自己写的一无是处。因此,非但眉批总批不认真去看,甚至连错别字都不愿改正。 
    从本质分析。“精批细改”是“一言堂”在作文教学上的表现,教师以一人之是非标准去绳正百余人的习作,以一人之感情统一百余人之感情,以一人之爱好去衡量百余人之爱好,这既不理 ,又不合情。教师的“精批细改”,只会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写作天地变得黯然失色。 
    “精批细改”是“注入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迷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被阻碍了,这是最大的损害。”他还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老的话已明确告诉我们:探索作文评改的立足点应是学生,着眼点应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自改的能力,追求的目标应是“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语》。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去伤害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试想,这种“细批细改”有什么好处? 
    二、素质是练出来的,作文是写出来的。 
    作文要通过系统地训练,训练的方式有仿写、命题、半命题、看图作文、情景作文、口头作文等多种结合。从初一到高三,应根据教材的要求、育人要求,编一本作文教材,各种形式穿进行。作文每周一次,寒暑假不停,假设平均每篇练笔或作文按300字计算(两年后定会超过500字),一年五十四周,三年至少能写十五万,再加上高中的三年的训练,那么我们学生能在中学阶段完成三、四十万字的作文训练。你想,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不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吗?而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八篇,作文每篇按500字计算,三年仅能写二万四千陆佰字,加上高中三年,共计五万字。“三、四十万”与“五万”多么震惊的数字。虽说,教学大纲着眼于全国,但还是应考虑到城市的先导作用。不仿可以试编一套适用于城市的,也可以按农村实际编一套适用于农村的。实际上,教材上主要部分是一致的。统编一本作文合定教材,可分可合。 
    现在,各省都有许多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的有识之土着眼于将来,认识到作文的重要,他们都自行加大作文训练量,在获育改革的路上勇敢地前进。 
    “教育应面向未来”,我认为,面对二十一世纪,应朝三新动向靠拢: 
    1、教学目标以作文为核心,向听、说、说写综合训练转变,使中国的语文课程和教材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学生。 
    2、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教学活动体现“科学”、“民主”。要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互敬互爱的。 
    3、教学从应付考试转向素质教育转变;语言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更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即运用性)。 
      三:作文与育人相融 
    魏书生,作为一位年轻的语文教育改革家,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两位教育家的共同点就是把作文教学学与育人教育、素质教育融为一体。魏书生的作文命题反映了他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他整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他的几十个命题作文的浅析,可以看出有五种类型: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命题。这类命题是魏书生作文命题中最主要的部分,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育人思想,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如《上进心和自卑感的对话》,《新旧自我之争》,《三谈信心》,《理想给我动力》,《四谈注意力》,《大脑的最佳状态》,《心灵的辩证法》,《再谈观察力》等,让学生面对自我,认识到自己心灵世界,同时,通过作文树立学生的理想,培养自信心,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心理学,脑科学,对自我潜力进行挖掘,产生巨大的原动力,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命题。这类命题启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进形深人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真 善、美,追求美好的品德、情操,对自己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如《社会五年来的变化》,《家庭五年来的变化》,《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他助人为乐》,《三伏天的炼钢工人》,《感情是互相的》,《尊人者人人尊之》,《滴水与大海》,《心底无私天地宽》,《莫作精神乞丐》,《位微未敢忘国忧》,《谈责任感》等。 
    3、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大胆设想的幻想类命题。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对下一代开发想入力十分重要,这正符合世界作文教学的新趋势。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明天和未来,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对未来产生责任,撞击他们产生发明的欲望。如《宇宙人会议》,《飞碟发射之前》,《站在月球上想到的》,《假如我是班主任》,《报纸对话》,《书的自述》等。 
    4、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命题。有目的的安排学生利用星期日,节假日野游,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作文觅寻素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认识到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追求知识的兴趣,如:《春雨过后》,《生命的足迹》,《蜻蜓》,《摸鱼》,《月蚀》等。 
    5.引导学生认识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命题。魏书生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对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作用。如《谈浮力》,《十字相乘法》,《英语的语法及汉语语法的异同》等。使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知识是密切相联的,摆脱了作文的神密感,提高了作文的兴趣,加深了对其它学科的认识。可谓一石三鸟。 
    由此可见,作文与育人、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如果按以下几点指导思想编写一本作文教材,确实是有可行性的。 
    1、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思想实际的命题。半命题,仿写,情景作文,改写,缩写,扩写,使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有物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写出来的内容是学生自己眼光所见,心之所感,充满了活生生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这不但解决了作文的题材问题,同时,也使作文从象用上回到坚实的处,破除学生畏即文的心理,变写作文为抒怀。 
    2、重视作文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功能,将写作文与如何做人结合起来,通过作文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龄,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对细事物,美好人生产生热爱。 
    3、通过作文发展学生的智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命题作文,对各种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联想力,注意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使智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表现出教人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四、把作文批改权  给学生。 
    我认为,作文批改的出路应该是教会学生自己修改。其大体有以下几点: 
1、首先使学生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写《醉翁亭记》,原第一句说:“滁州四面有山”,后改数十次,最后定为“环滁皆山也”。这一改,达到言简意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一词,是经过认真筛选才确定的,一个“绿”字使诗的韵味绵长。贾岛的“推敲”一词的来历,破人玩味不已。鲁迅先生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教师要分阶段确定批改重点,特别是做好自改的具体指导。 
这里包括教师修改自己写的文章以及修改学生的文章。教师在自改的步骤上,方法上做示范,做指导。初一时,只提出文章修改、判断优劣的一些基本要求。重点放在字、词、句上。初二放在文章的立意,语法,修辞上,评语应简洁,明了,有侧重。初三放在文章的结构,技巧,内容与形式的审视上。评语应中肯,实在。 
    3、组织形式。我认为组织学生自批、互批,组织非常重要,教师应把精力放在组织上,放在教学生自改的方法上。只有组织严密,才能收到奇效,而且要循序渐进。要相信学生,要把学生当成“待燃的火” 而不是“待装的罐”。如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在作文批改中互看互学,既扩大了信息的传递,又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如做法是: 
    (1) 六人为一小组。 
    我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文,要留下一页,让同学们写评语。小组批改作文时,要求同学们交换看六本。看一本就要在那本作文上写下自己的评语及姓名。也就是说,每人要评六本。每本作文本上,留下六位同学的评论。如果评语不够恰当,或观点不一致时,作者可向评者据理力争。 
    六人小组评完后,由组长上台发言,评述自己这—组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对好的作文,或某些精彩片段都可以表扬。组长要说出表扬的理由,将表扬人的姓名写在黑板上以示鼓励。如果组织严密,每次的评讲都会留下实实在在的评语,同学们翻翻作文本,看看同学的评语。谁也不愿偷懒。我觉得,这—作法同学们非常欢迎,兴趣极浓。评讲中,增强了互评自评的负责精神。如果谁不认真,评语写得不适当,就会成为同学们议论的“靶子”;被人驳倒了,又显得没有面子。因此,大家写评语很认真斟酌字词。有时,遇上双方争持不下的问题,“官司”自然打到老师眼前,老师也得认真仔细的判断,否则,老师也会成为批驳的对象了。 
(2) 家长参与。 
期中或期末要求学生将写成的习作,交给家长,让家长阅读,针对学校的作文教学,或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写在作文后面,签字交回。老师阅读后,可修正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做,将家长、学生、老师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真正将育人、教书用在一炉,我个人感觉到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年来,我的学生在作文竟赛中获得过国家级作文竞赛三等奖2名,省级作文一、二等奖三人次,市级作文一、二、三等奖十八次。这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同学们首先不怕写作文,其次是能写出较好的作文,做为师者,心里也就洋溢着一种幸福感。 
    魏书生说,对有些工作,自己又摆脱不了,怎么办?那就要多动脑子,尽力变苦为乐,发动大家共同完成。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做。看上去老是做得少了,实际上,学生学得主动了,学习效果会更好。“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就尽量不做。”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我们要力求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郭志刚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六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