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考备考时,总感觉今年的备考有点难,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九年级下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一位老师从年前生病,有两个班的语文耽误了一段时间,最后学校在没有找到老师的情况下,安排我和王老师一人担任了三个班的语文课,我们工作担子相对来讲很重,忙着备课、批改,考试阅卷就让我们累的腰酸背痛,真还没有静下心来考虑复习的事,每天还是忙着赶课,但是面对下一步的复习,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也没有新的花样。  
一 、具体复习计划: 
做事要有准备,凡事预则立,面对中考的复习,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吃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方向;二是立足课本——熟练掌握知识内核;三是熟悉考题——细致体会考题模式和考点,结合往年中考试题,探讨预测命题方向,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力求高效有效;四是恰当做题——举一反三地学会解题思路方法并适当的拓展延伸。 
复习安排如下: 
(一)、分册复习梳理整个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3月份) 
1.复习重点: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记忆 。 
2.复习难点: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②了解其基本的文学知识,以此落实到一至六册课本中的重点篇目中的重点语段的阅读和理解。 
③文言文字词、语句、段落复习,课外古诗文背诵积累。 
3.复习目标: 
①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神话、诗歌、戏剧。 
②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八大家等。 
③分册复习是对教材的忠实,针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和必要,重点放在八九年级,约5周,并做练习。  
4、复习方法:重点以文言文复习为主,(排除近三年考过的文章),抓好几篇经典的现代文。夯实每单元的字词,尤其是四字短语,文学常识系统归类,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古代诗词:重在诵读、积累、品味、欣赏;文言文:强调诵读积累,“字、词、句、篇”解译,了解基本语法现象。化整为零,分段检查,循环检测,逐一落实。 
(二)、专题复习(4月1日——5月20日) 
1. 语言积累与运用注重基础,内容包括:①字音、字形及书写;②词语(包括词语的理解、词语的运用);③标点;④修辞;⑤句子(含语病的辨析与修改、仿写、补写、续写);⑥文学常识、名着;⑦古诗文名句积累;⑧语言运用:信息提取、语意理解、品联写对、标语广告、图表漫画、口语交际;⑨综合探究。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注重考察查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内容要注意关注最近国内及德州重大事件(两会精神)、德州名胜风光、民风民俗等。 
2、现代文阅读专题:(1)记叙文专题复习 (2).说明文专题复习 (3).议论文专题复习(4).古诗文专题复习。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 “准确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在讲解阅读答题技巧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培养起较好的语感 ; 而经常性的思考可以锻炼思维,激发潜能。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每做一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做题思路和方法。平时要求学生注意做题的习惯,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三)、模拟冲刺(5月中旬)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精选模拟题,结合德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在训练中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查找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四)、作文训练侧重于材料的储备,多读一些满分作文,注意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进行写作技巧的讲座,让学生做到有写的东西,下笔能心中有数。找一些典型的写人、叙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基本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最好写自己最拿手的文章体裁。 
在考场上作文取得高分,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做到六个“一”: 
 一个靓丽的题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句点明主旨的话;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一个整洁的卷面;一个错落有致的段落,别出心裁的构思。   
二、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目前我们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始终摆脱不了满堂灌式的讲评,一份试卷从头到尾讲答案,学生会的讲,不会的也讲,盲目讲评,缺乏理论深化。讲到最后,我们都是重基础,轻作文讲评。 在讲评中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 
      有效讲评试卷策略: 
(一)、寻根究底: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在讲评试卷时,也应该既让学生知道答案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有这样,复习训练才不至于变成简单的知识堆砌。 
首先是趁着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让他们对照答案自己找出试卷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建立错题集,及时反思。反思自己做题的每一个环节,是题目没有看清楚,还是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是落实文本,大体区域找错,还是文本内容理解有偏差;是表述不到位,还是要点有遗漏;是解题方法不正确,还是审题思路模糊不清……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就容易有所突破。学生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教师要对试卷作“定位”分析以及做好学生答卷情况的统计工作。主要包括知识点分布的统计;考查题目类型、数量和占分比例的统计;考试结果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的统计;学生出错的类型及人数的统计。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分析出错原因,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自己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      (二)、有的放矢 
试卷讲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解决学生答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二是点评学生解题中的薄弱环节。讲评课,我们决不应该只是讲清答案,而是重点在于评点、评析学生的答案及其倾向性问题,要通过教师的评点分析,使学生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将教师对问题的评点分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基本素养,从而提高审题和解题的能力。 
(三)、讨论展讲 
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受动学习、依赖教师分析来听试卷讲评的。试卷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切忌一言堂,而应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先让学生讲解,说出做题的思路,讲出答题的要点,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补充。或是四人或六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碰撞出火花,并且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既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与别人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 
四、拓展训练 
拓展是由一道题目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组织关联训练、变式训练、二次训练,以期强化该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巩固和灵活运用。精选训练材料,精心组织讲评,每次讲评都能由此及彼、由浅入深,都十分注重理性的剖析、归纳、提升。这样的讲评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总结知识、生发能力的过程,只考虑积累一些知识,想通过试题的叠加来完成知识、能力的形成同样是错误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讲评课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三、2012中考命题前瞻 
第一部分:由单纯考查古诗文的识记背诵,转为更灵活的综合能力考察,而且越来越重视基础。 
1、回归基础,字词的考查加深。 
2、语法修辞等越来越不容忽视。 
病句修改、标点运用、仿句、语序的调整,这些内容会持续出现。形式有选择,也可能综合一道大题里,考查几项内容。 
3、综合性学习和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活动能力。这类题成为重点,涉题题材丰富多样,以贴近学生生活、社会时事、地域文化为主。这类题中可能揉进口语交际题。2012年重点应在: 活动类和表格类。 
4、课外名著阅读的知识积累 
 这类题型虽然不是每年都涉及,但还应注意对每册书后面的名著导读部分,领悟和理解。 
5、诗文积累  识记型的默写题将会长期保留。 
6.课外古代诗词阅读 
理解词义和句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2007年 )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8.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008年)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8.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2分) 
(2009年 )         新  柳          杨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7.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8.“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2分) 
(2010年)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11年)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9.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第二部分:阅读 
    阅读和理解一直是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基本框定在文学常识、解词、译句、默写、理解文意中。但考生阅读的自主权越来越明显。 
课外的文言小语段,课内的对比阅读,都可能会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07年《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 
2008年《小石潭记》《右溪记》 
2009年《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人有好钓者》 
2010年《桃花源记》《资治通鉴 唐纪》 
2011年《曹刿论战》《世说新语》 
2、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材料题材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 
2007年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苏七块》 
2008年《我的叔叔于勒》《汉字艺术》《科学与诗》 
2009年《阿长与〈山海经〉》《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2010年 《苏州园林》《救世和自救》(周国平) 
2011年 《中国石拱桥》《幸福》 
说明文阅读:选材侧重于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等方面的科技类文章。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 
议论文阅读: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记叙文阅读:选文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品还往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文笔优美,既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益,又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注重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既考察了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有创意的回答此类问题。 
    让学生理解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写景抒情类文章会侧重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写人记事类文章会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 
第三部分:写作 
  从题型来看,中考作文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类:全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等。 无论那种形式的考题,都尽量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为考生提供最大的写作空间。 
2007年             其实并不是这样 
  2008年 
  2009年以下面给出的这段文字为开头,续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题目:                 
| 
 夏  | 
 日  | 
 午  | 
 后  | 
 ,  | 
 蝉  | 
 声  | 
 如  | 
 织  | 
 ,  | 
 我  | 
 独  | 
 自  | 
 在  | 
 家  | 
 里  | 
 漫  | 
 不  |    
  
| 
 经  | 
 心  | 
 地  | 
 整  | 
 理  | 
 着  | 
 书  | 
 桌  | 
 。  | 
 从  | 
 一  | 
 本  | 
 旧  | 
 书  | 
 中  | 
 蓦  | 
 然  | 
 飘  | 
 落  | 
 一  |    
  
2010年.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011年  请以“风筝”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