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听课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05  | 
 
 
     《行道树》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蔡海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到其分的表现了目标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对我们如何以课改理念指导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教学环节设计紧扣教学目标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设制了一个“我之所爱大比拼”活动。初一孩子,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表现欲更强烈。在教师恰当的范例如引入后,学生都品读的非常到位,效果很好。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妙。因为画是熟悉的同学画的,学生感到亲切,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轻松自公。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开局。 
     3、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把一篇整体的美文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影响了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注重灌输知识的原因所在,这些都是我们当前进行语文课改必须摈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是对过去的所谓“规律”的反叛,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4、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生生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四人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均在不经意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5、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做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