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教学初探 
仙游县友谊学校   李建秋 
古人云:读书要“知入”、“知出”。所谓“知入”,就是指能乐意读,这是读好书、读懂书、读透书的前提。读书“知入”是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有些高中学生之所以认为“做阅读题难、怕,看现代文烦、乱”,这是因为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前,没有给学生铺设一个能迈过门槛的台阶,即健康的阅读心理、合理有效的阅读思维和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阅读态度不端正,“动脑不动笔”,求大概准确,“知难而退”的现象多 
有些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散、拖延、依赖等不良心理直接影响阅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由于学生事先已在内心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心理障碍,以致看、读、做题时养成了一种“动脑不动笔”,等待老师报参考答案的不良习惯。记录答案也只是被动接受,甚至浓缩“精华”,潦潦数语而已。有些学生一碰到老师问或做主观表述题时就内心发怵、茫然,无处入手,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差。 
二、  阅读知识和能力不全面,整体阅读和段落感知能力差 
高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自身阅历的局限,对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感受力不强,给现代文阅读,尤其是高科技说明文、文艺评论、史学评论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他们的阅读知识和能力由于在各个年龄层受教育的要求不一致,同时阅读知识的储备不齐全,运用起来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导致在某一文体方面能力强、感知快,而在其它文体方面反应却不敏感、缓慢,甚至凭猜测去思考做题目。在阅读中较少有人能认真地从头到尾细致地读完文章,断章目测者居多,导致在现代文阅读中,缺乏整体观念和统观全文的意识。 
三、阅读认知情感与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素养不相符 
高中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往往夹杂个人狭隘的、主观的认识和情感,往往以反面的现实来比照、理解艺术的现实,以致对文章中表现出的高尚理想、追求、信念,对作者所要歌颂或鞭挞的对象感受不深,理解不透,甚至发生偏差。对科技成果的兴趣索然。究其原因,是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四、阅读心理障碍多,“偏食”、“挑食”甚至“厌食”现象较严重 
有些高中生受初中旧有的阅读兴趣、范围的局限,或偏爱记叙文,或偏爱散文随笔;或偏爱故事,或偏爱抒情小语。而这种“偏爱”仅仅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浅层,大多以枯燥无味来拒绝社科类或科技类的文章。这种脆弱、不定型的阅读心理一旦遭到损伤、挫折,其兴趣便会锐减,甚至产生“厌读”的心理,更不用说入文了。 
针对以上四种阅读心理误区,我采取了三点教学对策。 
一、培养阅读自信心和包容的胸襟。针对学生反映“现代文难读,没把握”的心理,我引导学生树立“我要读”“我能读”的阅读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阅读过程。其次,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一种能容纳各种不同文体的包容性胸怀,使他们明确现代文阅读不仅是在给自己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读文写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因为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入情入理的透彻、深刻和正确与否。我在墙报上张贴剪自《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上的时文、美文和科学知识短文,宣扬先进的思想和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得到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 
三、传授一定的阅读知识和技能,因文制宜,注意阅读方法的系统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禀承整体阅读的原则,而要学生做到能整体阅读,就应该传授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技能。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讲授阅读知识,同时兼顾单元教学和高考大纲的要求,注意训练目的、有序、时效三结合。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比如:猜题阅读法,抽筋剔骨法,段落精读、跳读法,示范点读法,文体比较辨读法,回味阅读法等。要求学生能以课本中的一篇范文,按不同的文体知识进行整体阅读:第一步看文章题头或题尾,进行文体猜读;第二步阅读正文,可适当速读或跳读,知文大意;第三步是精读或抽筋剔骨读相结合,明确阅读目标,如记叙文的阅读,注意段落和整体篇章的关系,注意段落与段落的连接、过渡及段内句意和语法关系,注意段落内容与作者感情的关系等;第四步是回读,能合书说出文中重要的信息和内容,对具体的内容能概述,对抽象的内容能阐释,能理清文章内容的详略、主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