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课文说明
  | 
 | 
作者:小石潭  上传者:小石潭  日期:16-09-13  | 
 
 
 23.《捕蛇者说》 
一. 课文说明: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被管的罪人,心情十分抑郁。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这篇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交代捕蛇缘由。可分两个层次,前一层(开头至“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能,为下文作铺垫。这一部分说蛇,用的是说明笔法。后一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叙述捕蛇来由,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用,永州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反差,要害则是“当其租入”一语,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这一部分说捕蛇,用的是叙事笔法。 
    第一部分里兼用说明和叙事的方法,行文简练,且寓深意于“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个结句之中。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记叙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代专其利,使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自然段是下面将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现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就不得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以下全用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可分二层:前一层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至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后一层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况作对比。这些答话集中到一点,就是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但蒋氏却说得很委婉,仅用来说明“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出人意外地以“安敢毒耶”作结,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更加深刻,也就更加感人肺腑。 
    这部分写蒋氏答作者问,先以“吾祖死于是”三句入题,不仅能振起全篇,而且有发人深省的作用;接着写蒋氏的自陈心曲,反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有无限悲伤凄婉之意。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全文主旨。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先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并由此转入议论。接着引孔子的话作为主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的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文主旨。 
    文章最后引孔子语,更使人产生“千古如是”的感慨,真是下笔如行云流水,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谈后叙,或边议边叙,;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例如本文作者就是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述他对政府向民间征税问题的看法,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一句名言引出全文主旨,前面四个自然段依次叙述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前人评价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文章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全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