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执教:舒君 
老师:上课之前请大家看看这幅图,这是什么树? 
学生众:橡树 
老师:橡树,咱们上海这边——,对吧。请大家说说看,橡树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高大。 
学生二:繁茂。 
老师:橡树我们刚刚说到,上海这边不太能看到。它通常生长在再南方一点,——广东地区。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其实啊,这个橡树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象。它的树干上常常会缠绕很多藤蔓,甚至有的藤蔓会把根扎到橡树的树干里,依附着橡树来生存。当地人都已经觉得这个现象——怎么样?见怪不怪了,经常都能看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橡树的诗,叫什么——? 
学生众:致橡树。 
老师:作者——? 
学生众:舒婷。 
老师:??那么我们就先来齐读一下,齐读的时候思考这两个问题:致橡树,很明显是一首——怎么样? 
老师:致、橡、树,是写给——橡树的诗,对吗?那么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给橡树的?第二个问题,这首诗,它想告诉橡树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先来一起读一遍。——致橡树,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老师:1977年3月27日。那么,首先指出大家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读什么?下面有注音,——jie。慰藉是什么意思? 
学生众:安慰。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我刚才提到了,“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众:“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老师:“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而不是语言。好,回到刚才老师问的问题。这个是谁写给橡树的——? 
学生众:木棉。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是木棉树? 
学生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老师:非常好,这是一首木棉写给橡树的诗,对吗?第一个问题解答的非常好。那么接下来,这首诗是关于什么内容的?——你知道吗? 
学生二:(略) 
老师:哦,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是吧? 
老师:表达情感,——哪一种情感?——先读到表达情感,可以。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一首木棉写给橡树的诗,里面出现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木棉,一个是——橡树。诗里面还有其他形象吗?这样,我们请同学们轮流的朗读诗歌,读到“;”或者“。”为止。我们再把诗歌读一遍找找看,诗歌里面还出现了哪些形象,除了这两者之外。——从你开始,好吗? 
学生众:(轮流朗诵)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来找找看,一首诗里它还出现了哪些形象?我们来数一下好吗,有—— 
学生众:凌霄花。 
老师:还有——? 
学生众:鸟儿。 
老师:还有呢——? 
学生众:泉源。 
老师:继续,还有——? 
学生众:险峰。 
老师:还有——? 
学生众:日光。 
学生众:春雨。 
老师:嗯,咱们来看一看,鸟儿、凌霄花、险峰……,作者对这边的这些形象,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能不能从文章里找到一些关键词呢?作者对这边的种种事物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找到哪个就说哪个,好吗? 
学生一:(略) 
老师:没找到是吗?没关系,咱们再一起来读一遍。好,“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老师:“不,这些都还不够!”老师如果没看错的话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是这样子读的吗?再来一遍。“不,——” 
学生众:“不,这些都还不够。” 
老师:再强一些也可以嘛,“不,这些都还不够!” 
老师:好,来说说看,作者对这些的态度,你找到了一些关于它们什么样的词?凌霄花、鸟儿,作者说 “我——”,怎么样? 
学生一:(略) 
老师:“绝不像——”,“我”绝不要像它们,那是——?不喜欢。 
老师:“绝不像——”,对鸟儿呢? 
学生众:绝不学。 
老师:好了,“我”为什么不愿意学凌霄花和鸟儿?——我如果爱你,“我”爱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我如果爱橡树我绝对不要学凌霄花,因为——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 
学生一:(略) 
老师:噢,借别人的庞大来衬托自己,这种态度她不喜欢,对吗?既然是不喜欢,咱们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怎么样? 
学生众:不屑的。 
老师:态度还是应该不屑的。你可以再来试着朗诵一遍。 
学生一:(朗诵凌霄花部分) 
老师:好,那接下来对鸟儿的态度,大家能从你的朗读当中读出来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鸟儿部分) 
老师:为什么鸟儿“我”也不学?而且还是“绝不学——”?——作者是怎么形容鸟儿的? 
学生一:(略) 
老师:痴情的鸟儿。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唱的歌是怎么样?单调。为什么鸟儿要歌唱?  
学生一:(略) 
老师:书上说是为—— 
学生众:绿荫。 
老师:为什么鸟儿要对橡树唱歌? 
学生一:(略) 
老师:噢,因为树有绿荫,可以—— 
学生一:(略) 
老师:对,可以给它遮风挡雨是吗?——因为你有绿荫,所以我为你歌唱。这样的态度,作者也是觉得“我绝不学——”。那么接下来咱们再看,下面呢?该怎么读?我们又遇到了那些词?——泉源和险峰怎么样? 
学生众:也不止像泉源。 
老师:“也不止”然后?“也不止——(像险峰)”。那作者觉得对这两个,还是非常反对吗? 
学生众:稍微好一点。 
老师:稍微好一点但是——? 
学生众:还是不够好。 
老师:嗯。那接下来,日光? 
学生众:甚至日光。 
老师: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作者觉得这些—— 
学生众:还不够。 
老师:都还不够,对吧?好,那么作者对这些的态度全都是——,不支持的、反对的,对吗?而且,一再的提起。那么我们同学们再来把这一段读一下,争取把这种反对的、不屑的态度读出来,好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部分) 
老师:日光,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温暖。 
老师:春雨,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滋润。 
老师:这些多么美好啊,可是作者却觉得不够,那么作者到底是赞成谁的表现? 
学生众:木棉。 
老师:哪里看的出来? 
学生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老师:你来读一下,好吗? 
学生一:(朗诵木棉两句) 
老师:“我必须是……?”还是“我必须是!”?——必须表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必须这样做!”,强烈,对吗?来,大家一起来一遍。 
学生众:(老师带领朗诵该句) 
老师:好,接下来给大家一点时间散读一下关于这个木棉树的部分。大家来看一看,为什么作者想要成为一棵木棉树呢?好,那么现在散读开始。读读看,读出声音。 
学生众:(散读) 
老师:为什么“我”必须成为一株木棉呢? 
老师:读完了?好的,那为什么作者赞成木棉? 
学生一:(略) 
老师:木棉可以和橡树怎么样?站在一起。——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我们一起去,那证明我们很——要好,亲密,对吧?咱们来看看,文章里面还有没有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木棉和橡树的这种亲密。刚才大家已经散读过了,怎么样? 
学生二:(略) 
老师:不清楚?好,坐下。树和树咱们得是在一起的,从哪里看得出来?“我”是木棉的话我就可以和你亲密的接触了,有吗?找找看。找不到?来,咱们一起再读一遍,好吧?“我必须是——”一直读到最后,开始。 
学生众:(朗诵后半部分) 老师:怎样,找到了吗?“我们”亲密的地方? 
学生一:(略) 
老师:噢,“根,紧握在一起”。紧紧地握着,是吗?然后“叶,相触在云里”。诶?不过老师觉得,这首诗的这个句式其实是有点特殊的,我们平时说话这样说吗? 
学生一:(摇头) 
老师: “根,紧握在地下”,我们平时怎么说?“根——,在地下紧握着”。经常咱们会这样说。“根,紧握在地下”,咱们以前学过没有?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我们把什么放到前面去了?“紧握”。我们在之间是有——? 
学生二:(略) 
老师:哦,强调了他们的亲密,是吗?哦,同时我们的根是——?别人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自己知道。 
老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叶,在云里。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略) 
老师:我们的情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来,把这一句读一下,“根,——”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两句) 
老师:嗯,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分析一下你读的这一句。 
学生一:(略) 
老师:什么叫分担? 
学生一:(略) 
老师:共同承担,面对——?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我们共同分担,那接下来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面对这些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东西,我们来共同分享。——多么美好的感情,我们一起来分担这困难,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快乐。来,读一下,“我们——”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部分) 
老师:那么老师来提问,其实,如果只是要情意、如果只是要同甘共苦的话,“我”为什么非得要做一株木棉树呢?“我”是他旁边的一朵小花可以吗?可以吗?风雨来了一起挡,对吧?我们也可以站的很亲密,我们也可以站的很近啊?——木棉还有什么特点?“我”为什么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木棉是什么? 
学生一:(略) 
老师:木棉是——,也是一棵树。橡树是树,木棉也是一棵树,这两者是怎么样的?你是树,我也是树,我们——相同的。或者是我们两个之间是——,平等的。 
老师:平等的,很好。之前的凌霄花、鸟儿这些我们对橡树是平等的吗?凌霄花这些和橡树之间的感情平等吗?橡树是——?和木棉是——? 
学生众:平等的。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平等? 
学生一:(略) 
老师:为什么这是平等的呢? 
学生一:(略) 
老师:两个词总结呢? 
学生一:(略) 
老师:互相致意对吗?不再是前面的为你重复歌曲。互相致意,好,还有吗?——那么老师提问了,这段话“你有你的——” 
学生众:铜枝铁干。 
老师:这句能看得出来平等吗?“你有你的”,接下来呢? 
学生众:我有我的。 
老师:噢,“我有我的”。来,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这地方,好吗?“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部分) 
老师:“你”是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你的铜枝铁干” ,那橡树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一:(略) 
老师:噢,非常高大、挺拔的,对吗?——作者说了,“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现在来留意一下,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给它变化一下,不要作为是诗的格式,咱们把它改成一长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读起来,自己先小声读一读。把它当成诗歌分三行来读,跟把它连成一句话来读,自己感受一下,有没有什么区别好吧?“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散读该段) 
老师:“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有区别没有?有什么区别? 
学生一:感觉语气上有区别。 
老师:哪个语气上比较强烈?分开了之后,对吗? 
老师:分开来之后、句子更短一点之后,反而更加强烈一点。这种强烈刚好和“你”的这种阳刚之气相符合。那么请咱们全班男生来读一下,“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段) 
老师:噢,可以声音再大一点、再强烈一点,好吗?“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段) 
老师:那么接下来,“我”的呢?女生来试试看,好吗?“我有我——”,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段) 
老师:“我”强调了——?“我”跟那个橡树一样吗? 
学生众:不一样。 
老师:那“我”是什么样子?“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是什么样子的能说说看吗? 
学生一:(略) 
老师:温柔的,好,还有呢?“英勇的火炬”,温柔吗?“沉重的叹息”,温柔吗?对吗,那“英勇的火炬”——? 
学生众:(略) 
老师:坚强的。就是我身上有温柔的一面,同时还有——?坚强的一面。噢,“我“和你一样,你有你的性格,我有我的性格。在感情当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老师: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对木棉的态度——?是赞赏的。“我必须成为一株木棉”。那么,在这里“我必须成为木棉”,作者想表扬的真的是木棉它这棵植物对爱情的观点吗?植物有爱情吗?那作者想说的是——? 
学生众:(略) 
老师:谁的?噢,人的,自己的。那作者想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观点。只有亲密的、同甘共苦的、平等的感情才是“我“——,期望的。“我”理想当中的感情,是吧?好,那么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致橡树——”,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老师:那么老师留个作业给大家,关于致橡树,有人说是爱情诗,还有人说是哲理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朦胧诗,那么请大家回去查一查相关资料,增加一些对抒情诗部分的了解。好,下课。 
  
  
反思: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教完本文,我觉得自己还有以下不足: 
(一)   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感情。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学生出于羞涩,不想也不谈自己真实的想法,使得交流气氛较为凝重。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应该多考虑到初三学生和特点和班级的特点,设计一些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或者降低提问的难度,或者增加朗读,把班级的气氛调动起来。 
(二)   对朗读重视不够。 
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没有设计教师范读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缺乏有效的感性指导,所以这是这次以朗读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较为失败的地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步骤。 
(三)   教学节奏不够合理。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是第一课时,诗中意象较为丰富,反而把很多精力花在鸟儿、凌霄花等意象上,最关键的意象——木棉,最后没有时间交流了。在教学中分析得不够深入,还不到位。这也是学生难以投入的原因之一。 
(四)   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上的资源和课外资源。 
在上完一节课以后,经过其他老师的提醒,我才发现,原来最重要的木棉花,学生其实并不明白他的样子,甚至很多学生以为这就是棉花。那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多找一些课外资源,或者让学生从课本上的插图先对木棉有一个认识:是柔弱的开着红花的树。这样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 
总之,这节课上我还有很多不足,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心里特点,关注他们的想法,更细致地解读文本,让自己的课越来越成功。  |